2020年5月18日,新入职教师初中语文II 组成员在线上平台进行了第四期新入职教师教学研讨实践交流活动。本次研讨以“信息类文本的教学”为主题,由指导老师钱建江主持。
首先,钱老师从国际阅读素养评估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角度阐明了说明文的重要性。初中课标指出“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高中课标则专门安排了“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课程标准同时还提出了“学习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说明比较复杂的事理”的学习目标,并给出了知识性读物的选择建议。由此可见,说明文不仅是中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也是密切联系生活、具有实用意义的日常学习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大多数教师在说明文的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模式化的教学流程:教师抛出问题,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具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指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然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找出本文的说明顺序,这样一套说明文教学的模式,将所有说明文都教成了“一篇课文”。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陷入了对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的误区。 钱老师强调,我们语文教师绝不能忽视说明文中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对语言的体会、感悟,模式化的教学无法体现语言、思想、文化在说明文中的意义。为了让我们有更深刻的体悟,钱老师还以《苏州园林》为例,进一步阐释了说明文更重要的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除了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以外,还要去带领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意蕴。然而现在的日常教学却是把说明文的文体特征放在了特别突出的地位,我们要做的是不能满足于认识说明对象的自然特点,不能满足于再现眼前的事实,而是要在说明文中看到另一个世界。 在钱老师的寒假线上直播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钱老师引用了豆瓣上的一段读者留言与学生分享,他用真实的课堂向我们展示了说明文应该看重的恰恰是一种静态的外在的特征之外的东西。 最后,钱老师从逻辑思维的培养方面指出,我们要通过说明文的学习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提升思维的灵活性与批判性。统编教材在说明文单元的教学要求中就特别强调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八上要求“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八下强调“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 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必须在听说读写的多项实践活动中进行,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意识,安排教学流程乃至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钱老师在《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中就十分注重对学生逻辑推理的训练,不仅是在课堂上引入演绎思维模型,真正实现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指导与培养,还精心设置了三个课后活动,追求学习的情境化。 研讨会上,我们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庄林燕老师提出:有思维深度、逻辑关系的题目在讲解时要怎么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呢?钱老师表示,应当教师先行,研究透彻,然后带着学生一起读一起思考,共同完成表格或思维导图,理清思路。我们绝不能因为难而放弃或回避,循序渐进必定会取得成效。 赵玥老师则对于如何让学生感受并领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改变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机械认识这一问题存在疑惑。针对这一疑问,钱老师建议具体文本具体分析,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大不相同,而朗读是最有效的方式,或者选择相同题材的不同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以此加深学生的理解。 钱老师的指导引起了我们新教师对于说明文教学的重视,同时拓宽了我们的教学思路,只有全面而深刻地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智,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语文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教学中存在着问题——模式化的教学流程:教师抛出问题,本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具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找出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指出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然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方法的学习,让学生找出本文的说明顺序,这样一套说明文教学的模式,将所有说明文都教成了“一篇课文”。这样的说明文教学就陷入了对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的误区。
上一篇: 关于单位更名的通知
下一篇: “云”学习 促思考 共成长——第四届苏州市乡村学前教育骨干教师培育站5月线上研修活动